通過債務重組和債務貨幣化,基本消除了上個周期的債務。財政赤字貨幣化也叫政府債務貨幣化,財政赤字貨幣化下,中央銀行為財政發(fā)行貨幣,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,(貨幣供應量增加不一定導致通貨膨脹,因為經(jīng)濟增長本身會創(chuàng)造貨幣需求,從而導致通貨膨脹。
全球最大對沖基金B(yǎng)ridgewater的創(chuàng)始人RayDalio在他的文章AnInDepthLookatDeleveraging中將去杠桿化過程分為三類:壞的通縮去杠桿化、好的去杠桿化和壞的通脹去杠桿化。所謂良好的去杠桿化,是指貨幣供應量的增加,以緩解債務削減和收縮帶來的通縮壓力,導致正增長,債務/收入比下降,名義GDP增長率超過名義利率。
而好的去杠桿可以平衡債務減記、緊縮政策、財富轉移和債務貨幣化之間的關系。2016年,中國開始新一輪去杠桿化。2018年以來,去杠桿進入新階段。5月,浙江大型民營企業(yè)杜南集團的債務危機將此輪企業(yè)信用債違約推向新高潮。據(jù)wind資訊統(tǒng)計,2018年至今,市場上已有20只債券違約,其中6只為新增違約主體,均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大股東。新增違約主體中,除ST中安國資控股4.13%外,其余均為私募基金。
在人的一生中,長期債務周期通常只會出現(xiàn)一次,因此大多數(shù)人對此毫無準備,往往在危機發(fā)生時措手不及。一般長期債務周期為50100年,可分為六個階段。第一階段:沒有負債,或者負債很少,人們使用硬通貨。通過債務重組和債務貨幣化,基本消除了上個周期的債務。人們又開始使用值得信賴的硬通貨,如黃金、白銀和其他貴金屬。比如德國在債務和貨幣崩潰后,開始用黃金和土地作為交換媒介,然后德國貨幣開始與美元掛鉤;上世紀80年代末,阿根廷比索崩盤后,也開始與美元掛鉤。
與債務資產(chǎn)的本質不同,它是他人在未來某個時點交付價值的承諾;另一方面,紙幣根本不是承諾,因為發(fā)行紙幣的人并沒有承諾我們會交換多少商品和服務。所以,現(xiàn)階段,硬通貨是唯一可信的媒介。第二階段:新的鈔票再次出現(xiàn)。因為隨身攜帶大量貴金屬非常不方便,一些值得信賴的機構也逐漸建立了信用。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財富存在這些機構里,這些機構給儲戶開票據(jù)。這些鈔票可以是一張紙或一張鈔票。
3、財政赤字與貨幣發(fā)行的關系如何?傳統(tǒng)和流行的觀點是,財政赤字和貨幣發(fā)行之間沒有必然聯(lián)系。如果財政赤字是通過向國外借款或發(fā)行國內債券(國庫券)來彌補的,那么就不會引起貨幣的發(fā)行。筆者認為,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。在目前的體制下,當出現(xiàn)財政赤字時,貨幣就已經(jīng)發(fā)行了。兩者是同一個過程。首先要認識到中國財政赤字的本質。財政赤字簡單來說就是財政支出和財政收入的差額。
財政赤字貨幣化下,中央銀行通過發(fā)行貨幣籌集資金,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。簡介:由于貨幣供應量的增加,財政赤字貨幣化過程中鑄幣稅收入問題不可避免。貨幣化是大自然賦予中央政府的巨大資源。在西方國家,鑄幣或印鈔被研究為政府公共部門赤字融資的基本方式之一,斯坦利研究過這方面的概念和理論。